这位正伏案创造的画家便是环县曲子镇孟家寨村郭沟门组一位一般的农人——郭玉龙。
少年有梦 稚笔画出彩色国际
出生于1966年的郭玉龙,仅承受过小学教育。当第一次拿起画笔时,他从不曾想到,自己的终身会与绘画严密相连,并在这片艺术天地里绽放出异样光辉。
自幼,郭玉龙便对绘画表现出近乎痴迷的爱好。因条件所限,就读的小学只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程,课余时刻,他常常学而不厌,翻看各类连环画册,并一笔一画描摹画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一学期下来,讲义常常被他用铅笔画成了“大花脸”。
高枕无忧的肄业日子没继续多久,小学四年级时,因家庭困难,他被逼停学回家。放下书本,捡起羊鞭的郭玉龙心中的绘画梦并没因此而停滞。广袤无垠的陇东大地,四季更迭的绝美风光,山洼里的一朵野花,一棵小草,勤劳劳动的乡亲们的身影……身边的大自然和充溢烟火气的村庄日子点滴,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
每逢想画画时,郭玉龙就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或树枝在地上画上几笔。他常常沉溺在这即兴的创造里,用简略的线条勾勒着日子之美。
画得多了,他便买来纸张,从素描、速写和适意重彩下手,自学花鸟、山水、人物及飞禽走兽等画法。“刚开端在纸上画,总忧虑画坏了,八成画的是斗方和尺幅小些的著作,现在常常画八尺整张著作,有适意牡丹、适意葡萄、适意山水等。起先学适意画时,没有任何技法可言,还用染丝线的颜料染色,成果掉色了,打听后,才知道要买专门的绘画颜料。”郭玉龙笑称。
逐梦之旅 左手锄头右手画笔
郭玉龙的绘画之路,并非一往无前。
22岁时,他成婚了。婚后,和妻子武彩虹先后生了一儿一女。作为长子,他既要忙农活,又要照料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绘画梦终究揉碎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近十年时刻,他整天奔走在田间地头和各个工地,做木工活、垒墙、铺地,打短工,来保持绰绰有余的日子。“那时分,老父亲患病又欠了一堆债,考虑最多的是怎样赶快赚钱还账,改进家里的日子条件。”回想起旧日困境,郭玉龙慨叹道。
但是,愿望的种子一旦埋进心里,总会在恰当的时分生根发芽,破土而出。
2013年前后,一双儿女长大成人,成婚成家,还在城里买了房。日子有起色后,郭玉龙心头的重担减轻不少,他又捡起了画笔,这一拾,就再也没搁下。无数个深夜,他人早已进入梦乡,他单独坐在粗陋的桌前,沉溺在久别的美好傍边,周围一片幽静,耳边只要画笔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
平常,不管何时何地,遇到感爱好的事物,他都会蹲下来仔细调查揣摩,就连一片被虫子咬出破洞的树叶都要打量半响。“画叶子,画花,不光要调查正面,还要留神其反面形状,以及不同时段、不同光线下的姿态。”为学习适意牡丹画,郭玉龙专门从洛阳买回了一株牡丹花树,种在自家院里。春天开花时,每天自清晨开端,分时段调查记载其形状。
源于郭玉龙在绘画范畴不断探究立异,逐步形成了自己共同的艺术风格。
悉心创造 丹青绘就无尽远方
近几年,郭玉龙忙完农活后,每天至少抽出四五个小时学习和画画。《名家国画技法》《适意画》《名家山水画》是他常翻看的书,《唐诗三百首》更是他的独爱。但凡诗句里跟仕女和武将有关的内容,他都摘录下来,重复阅览,揣摩。
除了自学,他还不忘向他人取经。每次传闻环县来了绘画名家,不管多忙,他都会去现场。“看人家怎样画云雾,怎样画山,怎样布局,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样进行细节处理。”郭玉龙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笔耕不辍,郭玉龙画了很多的山水、适意牡丹、人物画,画作赢得了很多同行认可。著作屡次在各类展览和竞赛中锋芒毕露,取得奖项。著作《山乡剧变》和山水画《陇山松云图》别离当选决胜全面脱贫奔小康·甘肃陇东农人画著作展和美丽甘肃——甘肃省美术写生著作展。每次参展,展品前都围满观众,我们都被他画作中浓郁的村庄气味和精深技艺信服。展出完毕后,他常常把画作送给当地大众保藏。
跟着著作不断被认可,现在的郭玉龙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农人画家,并于2023年参加甘肃省美术协会。但他仍然谦善如初,“艺术是无止境的,我还需不断学习,提高创造水平”。
艺术源于创意,创造源于日子。郭玉龙说,作为泥土里“长出”的画家,往后他将自始自终地寄情于山水,取材于本乡,创造出更多接地气、亲民的著作。
通讯员 郭海霞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 文/图